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西班牙风能市场发展概况西班牙拥有全球最大风力发电场Iberdrola、最具实力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和开发商,包括Gamesa Elica公司、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之一的安迅能能源公司(Acciona Energy)和阿尔斯通(Alstom Wind)。Iberdrola Renovables继续保持其风电行业冠军地位,累计装机容量4882 MW(其中2009年新增341 MW)。
其他风电开发商在2009年也表现良好,包括 EUFER的247 MW西班牙风能2010展望据西班牙风能协会(AEE)预测,受(Register)影响,2010年西班牙将有超过1000 MW新增装机容量,同比2009年下降60%。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比2008年增长了14.7%。西班牙装机大户集中在四个地区,其装机容量占全国的70%。其他榜上有名的风电制造商还有:Enercon、苏斯兰(Suzlon)和西门子。
在2009年引领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的死角国内公司分别为:Iberdrola Renovables公司、安迅能能源公司(Acciona Energy)、Neo和EUFER。西班牙风能市场2009年概况全球风能协会(GWEC)相关报告显示:2009年是西班牙风能市场发展最蓬勃的一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459兆瓦(MW),仅次于2007的纪录之年(3515 MW)。如果说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给人们带来的是失望,那么2010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带来的则是无奈。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在履行京都议定书中遇到的困难和日本国内工业界的强烈反对。从减排效果来看,各国的排放量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和政治的外部条件,而非各国政府的减排措施。这对于众多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支持气候变化立法的民主党在11月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惨败,在未来数年中,美国国内气候变化立法希望渺茫。
经历了德国波恩和中国天津的多轮筹备会议后,年末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2010年谈判中的一大亮点是发达国家资金援助的具体化。
因此,与其期待京都议定书的延续,还不如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早日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化。事实上,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公约约束力非常有限。但是这笔资金援助的实现还需要大量的细节工作。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不可能从政府预算中拨出这样一笔资金来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坚持认为,排放清单应当执行三可标准,即各国排放清单应当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在决议书之外,共有55个国家承诺自愿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无论从程度和速度上,承诺的削减量都达不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标,况且各国的承诺通常有诸多的前提,能否实现仍待各国政府的立法和执行。各国自行报告的排放清单是京都议定书的执行基础,然而,由于技术和数据的限制,各国的排放清单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任何国家都不会愿意以经济衰退的方式来削减排放量。
历史上联合国在执行援助计划中也出过多次腐败的丑闻,部分发达国家和私营资本不愿意参与联合国主导的援助计划。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清单透明度的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执。
气候变化谈判的停滞不前让人们对于联合国主导下的谈判体系产生了怀疑。在2010年的气候谈判中,各大国的立场没有丝毫松动,相反,个别国家的立场甚至有所倒退。
美国国内气候变化的议题陷入了政治化的陷阱,近年来全无进展。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明争暗斗,又让谈判平添了许多变数。在美国两党对抗的大环境下,凡是民主党支持的政策,共和党一定会反对。而且,即便这数百亿的资金能够到位,届时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恐怕又会成为各国争议的焦点。在目前的条件下进一步减排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脆弱的日本经济和政府财政是不堪承受的负担。从1990年到2008年,日本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这与日本承诺的减排6%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每年缔约方大会的与会者动辄数万,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倒是白白增加了许多温室气体排放。由193个国家参加的气候谈判常常陷入混乱。
这使得三可标准在执行中主观性很大,任何国家都可能受到对排放清单准确性的质疑。激进的非政府组织在场外不断施加压力,使尽各种方式吸引媒体眼球,使得气候谈判更像一个秀场,而非关系到全球命运的严肃会议。
遗憾的是,在众多棘手的问题上,坎昆会议选择了回避。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部分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而这份议定书将于2012年失效。
(作者现为美国执业律师、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近年来欧盟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即便欧盟愿意单方面削减排放量,在国际社会上恐怕也是应者寥寥。坎昆会议的焦点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面对国内的政治压力,美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难以有所作为,更不可能起到领导作用
在美国两党对抗的大环境下,凡是民主党支持的政策,共和党一定会反对。欧盟也面临着类似的困难。
随着中美两国的排放增加,欧盟在全球排放中的比例已经逐渐下降。2010年谈判中的一大亮点是发达国家资金援助的具体化。
坎昆会议的焦点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如果说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给人们带来的是失望,那么2010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带来的则是无奈。
在决议书之外,共有55个国家承诺自愿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无论从程度和速度上,承诺的削减量都达不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标,况且各国的承诺通常有诸多的前提,能否实现仍待各国政府的立法和执行。气候变化谈判的停滞不前让人们对于联合国主导下的谈判体系产生了怀疑。这使得三可标准在执行中主观性很大,任何国家都可能受到对排放清单准确性的质疑。决议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各国内部对排放清单进行符合三可标准的验证,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国在符合未来会议制定的指导方针下接受国际的三可核查。
但是任何国家都不会愿意以经济衰退的方式来削减排放量。近年来欧盟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即便欧盟愿意单方面削减排放量,在国际社会上恐怕也是应者寥寥。
国际社会对于违约方几乎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事实上,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公约约束力非常有限。
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间建立300亿美元的启动基金,并争取在2020年建立每年1000亿美元规模的绿色气候基金。遗憾的是,在众多棘手的问题上,坎昆会议选择了回避。